上周末师弟到纽约散心,几个人相约在乔家栅吃顿饭。虽然是初次见面,倒也一见如故:几人聊得虎虎生风,话题密得水泼不进,以至于寸土寸金的中餐馆店员频频来催我们退席。于是转战Little Italy的小酒馆,喝点小酒,直到小店即将打烊以及师弟嗓子哑了才作罢。
基友聊天,有几个话题多半绕不过去,比如“怎么自我认知自我接受的”、“感情生活啥情况”、“有无出柜打算”以及“留下还是回国”等等。“自我认知和自我接受”这话题,尤其有趣。作为基友的成人礼,基本上每个人都有一个特别的经历体验。有些人的认知过程还拉得特别长,长得都不像临时状态了——有些定义里甚至把他们(“questioning their sexual identity”)从LGBT里划出来单列一类,称之为Q一族。
就我之前以及当下认识的这些“八五后”来说,他们在自我认知和自我接受这方面都还挺顺利的,基本上没有给自己找太多别扭,就过了这一关。这可能是他们这一年代层的个性特质决定的:在他们这一代成长过程中,“个性鲜明、独立有主见”是被鼓励和推崇的;不像七零八零后小时候,经历过动荡年代的父母还在教育孩子“要慎言慎行,否则枪打出头鸟啊”。
当然我这印象也许只是假象,因为取样不全面。毕竟跟和我接触过的这些八五后,都是自我认知成熟的;自我认知不成熟的,还躲在柜子里呢,哪能接触的到。跑题说两句,我对动物学家克里夫 布罗姆霍(Clive Bromhall)的一个论证过程就挺不以为然的。他先把人类男性划分成四个类型(首领型、官僚型、幼儿型和婴儿型),然后把婴儿型的男性描述为“有想象力、求知欲强、缺安全感,所以只能跟小伙伴扎堆,不敢跟姑娘握手”的那一拨。再根据“男同性恋取得博士学位的几率是普通男性的16倍”这一数据,得出结论说“男同就是婴儿型男性”。先不说他那个婴儿型男性的描述是怎么天马行空想出来的,(谁说婴儿只跟同性扎堆?他们对性别还没啥认识好吧?)光是16倍这一数据,就非常可疑。因为一方面被调查的人学历越高,他的生存压力就相对越小,所处的社会小环境也越宽松,所以越有可能接受自我,并在调查结果里大方承认。这会导致高学历的男同在男同总体中的比例虚高。另一方面,男同如果不婚,在养家养小孩方面会省出大量精力(以及金钱),多出来的精力有些人拿去读书追求知识也顺理成章,(就像多出来的金钱会刺激同性产业一样——gay bar的男招待收入普遍高于普通酒吧的,gv男星的收入也高于av男星)。如果不能把这两方面的因素剔除掉,这个16倍的可靠性就要大打折扣。(写到这里,我被自身严谨的治学态度和批判性思维的习惯深深感动了。)
————————————————努力把话题拉回来的分界线————————————————
“那么你们是什么时候接受自身的呢?”八五后小朋友问。
我说我初中就开始自我认知,可到了三十岁才自我接受。B同学比我好一点,二十九岁。
“这么长时间,”小朋友觉得不可思议,“你们都是怎么挺过来的呢?”
我说我们那会儿信息还不丰富,很多观点都是从《百科知识》之类的杂志上看来的。比如我初中那会儿接触到一个理论,说男性在青春期都会经历一个对自身身体发育好奇的阶段,之后会自然过渡到对异性身体好奇的阶段。看到这篇文章之前还有点小恐慌,看到之后就拿它当救命稻草,以为自身只是青春期还没过渡完,哪天自然过渡了就开始对异性有兴趣了。人是可以靠信念来自我支撑的,哪怕那个理念漏洞百出或者不可证伪,只要符合自身的心意就好——很多人热衷于宗教或者阴谋论,怕也是这种心态吧?
“那你们中间那么些年,都在干嘛?”
没有自我接受的男同,不是在交男朋友,就是交女朋友。交男朋友的那些人,都会跟自己说这只是趁年轻玩玩/发泄,玩够了再去娶妻生子,过所谓“正常人”的生活。交女朋友的那些人,觉得感情和生活不可割裂。既然凭有限的眼界无法想象和男子一起生活,那就和女生培养感情,说不定哪一天“自然过渡”了就皆大欢喜了。
我属于后者,所以前前后后有六七任女朋友。过程也非常的模式化,每次都是从朋友开始,大家在一起聊天互动很愉快,互相欣赏,开始约会。约会到一定阶段,女生希望二人关系更进一步,我这一方却止步不前,两人关系由此进入痛苦期。女生不确定自身在对方心中的地位,频频闹别扭试探;而我这边,进的话情感不到位,退的话要失去一个谈得来的好友,纠结不已。说没有感情,那是不准确的。只是这种感情,像友情像亲情,唯独不像爱情。但什么是爱情,没有体验过,又无从对比判断。所以才反复纠结,不断尝试,不断闯进死胡同,再不断重新开始去犯同样的错误。现在看这个死循环还挺好笑的,可是身在其中的时候却又没有眼界、勇气和智慧去自拔。
最后想通的过程也挺突然的。和最后一任gf分手以后的某个晚上,想想这条路自己已经走过十年。既然交往过不同的女朋友,还是无法自然过渡。那也许这种状态就不是临时的。既然如此,为什么不找个人,认真地爱一场。那以后路就顺了,虽然也有些波折,可是总有新的收获和体验,不再原地打转。毛爷爷不是都说,万事只怕认真二字。认真地对自己,对别人,对感情,总会有好结果的。
自己还是小朋友的时候喜欢乱看书,曾记公案里说,六道轮回里,人不是过得最好的。比人过得好的,在天道,不但寿命长,还享受无尽的华衣美食;过得差的,委身于畜生道饿鬼道甚至地狱道。可身处天道的,往往因为耿于享乐而怠慢修行;而那身于畜生道的,过于执着于自身目前的形态,缺乏足够的智慧去出离,所以不断重复自身——结果七尊佛出世都过去了,孤独园精舍旁的蚂蚁还是蚂蚁。所以佛祖说,只有人,经历痛苦,又有足够的智慧去看破它,才有可能跳出六道轮回,得证大道。
现在想想这个故事,倒觉得还挺有意思的……诶诶,我只是随口说说,施主你别拿热茶泼我一手嘿。
与gv男可以直接对比的应该是av女星吧?自我认识这个还真的是因人而异,作为一个差不多同龄人,我大学没毕业就四处找炮友去了……
基本上异性porn star的收入平均是比同性低的,或者同一个star如果肯演同性video的话收入就会增加,根据wikipedia上列出的各种表演的收入情况来看。(http://en.wikipedia.org/wiki/Pornographic_film_actor#Pay_rates)Q阶段的反应确实因人而异,我还见过大一迅速完结Q阶段、大二搞定在中国读书的国际友人并长跑六七年结婚的青年俊杰。感觉越早人格独立,越不肯一味迁就他人的,Q阶段完结的越快。不过这也不在早晚,在合适时间碰到合拍的最重要。
Intel和AMD你更喜欢哪家的芯啊?
读大学那会儿买Cyrix和AMD,图便宜。后来好像CPU也不是瓶颈了?就无所谓了。我手上还有一台T60,用了七年还很皮实。另外一台macbook也用了四年,换了SSD以后也很欢畅。
哈哈,我是问楼上那个喜欢跪哪家的芯啦~
亏我还这么认真地回答这么无厘头的问题……我错了,挡在悍夫妒夫之前很容易被剑气误伤的!这就撤,楼上两位慢聊。
关于16倍结论的sample选择问题很有道理~(各种高能庞大的信息流中我的焦点依然在学术方面, 我也被自己森森地感动了!)
我也被你感动了,中华民族在学术上伟大复兴的使命就交给你了!
看完博主的文章得出的结论是,根据有没有女朋友来判断是不是直男根本不靠谱,对么。路人甲心里又要窃喜一下了……= =
对。不过找个自我认知非常不成熟的对象,会很磨人
我是很奇怪。大概初中不到就有点意思,上了初中脑子里突然有天蹦出一个词:“同性恋” ,秒懂,之前完全没有这方面的接触,但是那时候还不确认自己,到了大学毕业,试着看交了个女友,不是很好看,不行,分手;然后过三年又有一个漂亮和高的交往,很喜欢,但是过不了亲密这一步,然后那年上了断背山,字幕没出就裸看一遍,然后有字幕后又看两遍,仔细想想叹息一声就分手了。。。。之后就百分百确定了
断背山?这么一算也有八九年了。
我是误闯进来的…亲,两个问题:1,身边同圈里的,女的太男性,男的太女性,一直好奇他们会不会身份认同的问题,元芳你怎么看?2,同性恋智商比较高的说法,都快成为我那帮朋友的积极心理暗示了,真否假否?
女的太男性?你是说生理性别和社会性别有偏差么?推荐你看一下关于社会性别的说法。(http://baike.baidu.com/view/1050622.htm )我还没有接触过“表明同志智商比较高”的确凿证据(论文)。我个人看法是,同性恋区别于社会主体的地方只是性取向上,不影响他的体力/性情/智力水平。我个人不太相信“g有天赋”这种积极的暗示,当然更讨厌那种“g容易得HIV”这类消极的评价。当一个群体不被美化,更不被丑化,才是他们真正被接受的时候吧?:)
亲…亲少年哟,你就快从科学家变成心理学家,社会学家,教育学家和知心蜀黍了lol
我确实成家了,而且很快要变成坐家了!你说的这些家都离我太远的,唉。
故作遗憾的语气掩盖不住bso的得意小模样…
那你赶紧建个学校/学院请我去做XX家!PS:你想改一个这样的留言界面么?
纯界面变动,没有功能方面的不同?那就不用麻烦了~Thanks anyway.
确实没有新功能。如果考虑新功能推荐WPtouch Mobile Plugin,可以生成一个专门针对手机的版本,比较小巧方便用户节省流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