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期档有三大热:大片、路考和答辩。大片在暑期吸金众所周知。而因为学校关闭,school zone失效,使得路考相对简单。至于答辩热,也是因为暑期不开课,教授时间表相对宽松,可以四处出差去出席答辩。
最近旁听了两场答辩,一场是石蕊的,一场是大鹏的,稍微写点感受。
最大的感受就是,教授和学生的层次确实还是有差别的。(当然,这是废话。)具体表现在对问题的把握上,教授的问题基本上是指向大图景的,即便问的是细节;而学生往往把问题具体化,变成某一个孤立的点,而不是把它融入大图景中讨论。比如有教授问石蕊你的蛋白体系增溶效应和传统的溶剂化效应区别在哪。这个问题是针对分子间弱相互作用的,但石蕊的回答则集中在讨论她的蛋白体系的结合位点有什么样的特性。这个回答中规中矩,很安全,就是稍显不够精彩。
从这个说开,学生和老板最大的区别可能也在于此。学生做项目是为了解决一个具体问题,往往做完了,系统自洽了就算了。老板则会把这个问题放进大图景里,就像拼拼图那样。具体到我自己的项目,老板的计算功底其实不如我,但是她的长处在于能把计算结果外推,用它去解释更多的文献结果,把它变得更加通用化,(当然这也意味着影响因子的提升。)所以有时候讨论起来,虽然鸡同鸭讲能吵起来,吵完却觉得收获还是挺大的。
问题和图景的区别,大概也是工作和事业的区别。不过一路在具体工作中磨练,总会有一天找到事业……吧?
科研也是很难量化的。 publication list, citation也不能说明所有问题。 继续磨练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