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什么是学术不端
周五吃饭的时候遇到猩猩。我告诉她:“《法制日报》发了一版的《方舟子涉嫌抄袭总调查》,说方舟子涉嫌学术不端。”猩猩马上说:“学术不端?他是搞学术的么?”然后我们只有相视而笑。
那么,什么是学术不端(Academic dishonesty)?wiki上有相应条目。简单说,就是各种涉及“正式学术活动”的欺骗,它的形式包括:剽窃、造假、欺骗、作弊、行贿、破坏、渎职。
按照这个定义,方舟子涉嫌的抄袭问题,和学术不端并无关系。因为他没有实验室、没有经费、没有仪器、没有学生,文章也不是发在专业期刊上,没有人会误以为这些工作是他做的。他自己求学做博后那几年,算是学术人士。但是学术人士并非终身名头,现在他写科普文,就和学术无关。这就好像官员涉嫌的行贿受贿,不能划归到学术不端里面,一个道理。
正因为如此,讨论方舟子对人对己执行双重标准,有点无的放矢。因为科普和学术论文,本来就是两个标准。
二、学术打假需不需要考量道德
那版《方舟子涉嫌抄袭总调查》,在把《流水的朋友》放到文首,看上去耐人寻味。这可能是因为,我们从小就接受了太多“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的教育,所以检验一个人的观点正确与否,总要从他应不应该拥有话语权和公信力入手。
某些情况下这种思路是对的,比如遇到《我的成功可以复制》或者“总统奖女孩”这样的人生导师。因为他们宣扬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很大程度是依附于他们的人生经历之上。所以他们对自己人生经历是否说了真话,直接关系到他们的观点是否可靠。但是方舟子涉及的学术打假,其中的具体案例都是有章可循,有据可依的。就像一个人抄没抄,观点科学不科学……对这些问题,受过专业训练的人,是应该有能力辨别的。
在打假活动中,方舟子揭发问题、唤起民众注意和推动问题解决。做这样的事情,并不需要一个道德上的完人。“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在打击“学术不端”这件事情上,没必要花心思去关注方舟子的个人品行,因为这样反而模糊了焦点。
三、是否要“建立第三方权威机构”
有没有必要像刘兵所说的,建立“第三方权威机构”来处理学术打假?没有必要,原因很简单──本来就有,那就是高校各大院系自己的学术纪律委员会,以及项目中期检查和结题验收的相关部门。
但是因为众所周知的原因,学术体制内的打假,运转不灵的现象时有发生。揭发造假,费时费力,不但也没有任何好处,还会得罪人。圈子里的人,一则没时间去做,二则要长期生存,大都会以和为贵。像西安交大六君子这样的事情,非常让人敬佩。但是,说得悲壮点,也只有要退休的人才能耗的起、拼的起。
也正因如此,当下方舟子不是太多,而是太少。他们是学术体制外的监督力量,是对制度的有效补充。他们的存在,提高了学术造假的成本,让欺世盗名之辈心中有所顾虑。所以他们既不是拿来做道德楷模,也不是拿来做性格典范的。
不用喜欢他的狂狷,但是这个社会需要他。
越来越觉得”道德”是个很危险的东西, 因为每个人都可以轻易对任何人进行道德审判而无视背景无视公正无视权利, 只需按着自己的感情来泄愤. 挥舞道德大棒所需要的只是费一点口水而已, 且几乎没有任何附带风险, 成本极低.
一个人只要在道德或者”作风”上被批倒, 那么他所说的到底是不是事实这个问题已经无关紧要, 口水早已淹没了一切有效的讨论.
PS. 你的博客RSS敢不敢全文输出啊…
不敢,hehe,800字以上就自动截断了……
是啊,因为没有道德完人么。说起来那个托马斯·马特卡(Thomas A.Matrka)的案例也非常有趣。
总结一下. 其实关键问题就是贼有没有喊捉贼的权利, 提出的事实是否应该被认真对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