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去校餐厅吃饭,看到每台收银机边上都贴着一张绛红的纸条——“Gung Hay Fat Choy”,很是醒目。随即明白这是“恭喜发财”。前两个字是纯粹的表音,Fat Choy这个词本意是“发菜”,也不知道西人看到会怎么理解:XX发菜?那是什么东西?
说这个想起两年前的boxing day,碰到大鲵,他说没想到加拿大人这么喜欢拳击,还专门弄个“拳击日”。我比他多呆了两年,知道个中缘由,跟他说boxing day是过去教堂在圣诞节之后打开捐款箱(box)救济穷人的日子,后来变成老板们给员工派送圣诞礼物盒的日子,久而久之,变成了商家集中降价大促销的日子。
虽然西人不见得明白发菜和过年的关联,倒不妨碍他们冲亚洲面孔讲一声“happy new year”,这也算是东风西渐吧。大鲵还邀我一起周末去唐人街参加那里的过年庆祝,我说还是免了吧,这就跟一月四日庆祝圣诞节一样,不伦不类的。要感受过年,就跟感受真正的中国菜一样,必须去中国。
我家乡地方小,民风纯朴,还挺有“年味”的。小时候过年,有初一拜父系亲戚,初二拜母系亲戚,初三拜师访友的规则。哪怕每家亲戚只拜望十五分钟,也要当日拜访到,不可遗漏或者改天,否则就是失礼。现在不知道是不是还这样,毕竟也有5年没有回家过年了。身为g,应该都会对拜年这件事不厌其烦吧——婚姻状况在中国向来都归类于八卦而不是个人隐私的,过年应酬更是八卦的集中集散地,而且这种八卦还是以关心的名义完成的。
有时候我想想,就觉得我妈催我也有她的道理。倒不见得是她真的那么着急,只是情势不由得她不着急。小地方,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非常紧密。好比早晨出去买个菜,沿途都能遇到七八个熟人,除了打招呼的,总有那么几个会稍作停留,聊一下家长里短。别人说完自己的儿子女儿孙女外孙,出于礼貌也要跟我妈关心一下我的情况吧。像事业生活这类属于危险话题,别人不了解,问起来可能不着调,容易露怯;那结婚生娃,可算是人人都了解或擅长的,属于安全话题。所以天天被人问“你儿子现在结婚没?”或者“你抱孙子没?”之类的,我妈可不得烦么?烦了总不能对人家翻脸吧?人问你那是关心你。所以我妈只好衔恨在心,回来打电话烦我了。
有次网上遇到鲑鱼,说起过年这个烦心事,不由得又讨论到对策上。我说如果我一直在国内,以现在的心态,应该会找个拉拉行婚吧。行婚算是不太委屈自己,又不伤害别人的务实手段。现在之所以不考虑,是因为找个合适的人行婚,总也要个一年半载的,而等行婚之后再过个一年半载的,没准儿就到真结婚(或者说结真婚)的时候了。我还是希望那时候能得到爸妈的祝福的,可如果之前有行婚的小插曲,对爸妈来说也太戏剧化了——前两年娶个女的,后两年领进门个男的,你你你,你到底是在演哪一出?
我已经受够了,所以早上六点半就翻脸回重庆了。。。。黑灯瞎火的啊。好啦,开玩笑啦,新年好:)又躲过一劫。。。。阿弥陀佛。
:hny: 好在一年也不用躲几次,take care
哈哈,刚加我好友就搬家啦。在海外就是好啊。。真开心有男朋友了,哎。。。羡慕ing。
拜年吧。~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