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有一朋友,冬菇,科院博士,名校讲师,美国TOP20高校的Post-doc;已婚,gay。
冬菇有次劝我,“如果我是你,博士毕业马上回国,抢占位置;早日结婚。”我拒绝的很干脆,干脆地让冬菇有点小尴尬——毕竟他也是出于好意。那天的对话不欢而散,但也给了我一个契机,去整理一下我听过的种种“如果我是你”。
16岁,高考。
班主任说,“如果我是你,我就放弃中科大。今年重点和本科合并成一批志愿,没有重点保护线。你考不上科大,就连本科都读不了。”
我听了,从此和dream school失之交臂。虽然母校是很好的名校,但耿耿于怀多年,到底意难平。
好友说,“如果我是你,我就去报热门专业。”
我没听,选了自己喜欢的。虽然读本科有段时间,因为看不到方向而失去兴趣,但是做科研做到现在,自得其乐。
20岁,考研。
同学说,“如果我是你,我就弃考。你考研复习三个月,每天还不到两小时,其他时间都忙着打游戏。何必浪费两天考试时间呢,不如早一天回家过年。”
我没听,考上了,即便分数很勉强。虽然读研没有提高知识水平和思考能力,但是给我足够的资历做后续的选择。
22岁,直博。
朋友说,“如果我是你,我就直博。这样25岁就能拿到博士,然后做什么都有足够时间。”
我没听,一门心思准备出国。虽然后来发生911,去美国的计划受挫,但是我知道直博那个专业方向上没有我的兴趣点。
23岁,工作。
我妈说,“如果我是你,我就去那名校做讲师,把出国的事情缓缓。你去那里做讲师,已经超越了父母的梦想。如果呆了3年你还是执意要走,我也不拦你。”
我听从了,呆了3年,还是走了。
28岁,订婚。
我妈说,“如果我是你,我就和那北大女生结婚。她喜欢你,在乎你,长得漂亮,学位又高。你还有什么不满意?”
我听从了。一度打算5月回国结婚,但是最终反悔了。这是我做的最成功的一次反悔,但是如果没有一开始的订婚,也许这事情可以不给别人带来那么多伤害。
29岁,恋爱。
朋友说:“如果我是你,就放弃了。长距离,还是gay之间的感情,没结果的。”
我没听,苦撑了一年。这是我的第一段同性感情,虽然以失败告终,却意义很大。它让我明白什么才是真正的爱情;我开始打开封闭的心灵,变得积极主动,学着如何去爱这个世界,以及这个世界里某一个特定的人。
林林总总小事情,就不去回忆了。如果我听从了所有的建议,那么这一刻,我应该是另一个冬菇,博士,名校讲师;已婚,gay;拥有一个家,甚至一个小孩。因为没听从那些建议,这一刻,我30岁,还博士在读;为项目焦头烂额,前途未卜;单身,未婚,gay。
但是,我非常庆幸我坚持了自己的选择。走别人的路,我可以很光鲜,但一定不幸福。走自己的路,我可以追寻自己心灵的选择;可以充分自我认同;可以活得很真诚;可以确定自己一定能成长为一个高尚的、有担当的人;可以每天都睡的很踏实;可以不用那么在意别人对我的看法;可以和一群朋友一起享受生活,而不用心灵设防;可以对感情抱有希望,期待自己将来的幸福生活。
当然,选择总是很艰难的,也不是每个决定都有美好的结果马上浮现出来。水虿在水里的时候,是没法想象,在天空飞行的自由感觉。而且,也不是每一个水虿都能离开水池,羽化为蜻蜓。但是,如果不试试,你又怎么知道自己可以如此自由、骄傲呢?
以那天和冬菇的对话结束本文:
冬菇:“我觉得你的选择挺不好的。”
我:“我理解你。”
冬菇:“但是我不能理解你。”
我:“我理解你,是因为我看你的事情像是看自己的过去;你不能理解我,是因为我的生活也许是你的将来,也许不是。”
PS:今天是出国整四年纪念。当年一起买票搭飞机过来的朋友,天各一方:羚羊(YL)去了美国,大黄(DD)呆在上海,猩猩(C)漂在德国。给每人都留了WLM消息,希望大家都顺利。
可是有时候选择是那么艰难。
是的,很难。对某一次具体的事件,选和不选,不见得结果会有多大差别。但是长期看,选与不选最大的区别,在于把握主动性,一次一次提高自己做选择的能力和勇气。
嗯,我知道了。其实就是要认清形势,认准目标,排除异见,勇往直前咯。但是总还是有很多不可逆的因素存在,本身无能为力,那么是不是就只能顺从适应呢?
每个人对“不可逆的因素”的定义都不一样。我觉得只有死亡才是真正的不可逆的因素。
至于其他时候,人总是可以不断修正自己对将来的期望和打算的。
赞能够真实的面对自己做出内心的选择。
“但是,如果不试试,你又怎么知道自己可以如此自由、骄傲呢?”,深受感动。